太极 慢运动调整身心

发布时间 : 2019-11-08
健身评估与调整原则 健身时怎么调整呼吸 健身肌肉长得慢

太极动作慢,但慢得有道理。有研究指出,太极与缓步跑同样对心脏好,但前者消耗体力较少,适合任何人——包括病人——练习。练太极要集中精神,过程中练习的人必须调整心态,放下压力。

关键是,何时愿意踏出第一步。

不少本地及外国的医学研究证实,温和的太极拳,能提升平衡力,改善关节炎病征,减慢骨质流失,加强心肺功能,还为都市人减去压力的魔咒。太极消耗体力较少,不适合如跑步等剧烈运动的长期病患者,都可练习,这也是它的优点之一。

轻柔带动血液循环

移民澳洲多年的杨家太极第六代传人傅清泉表示,太极与跑步一样,可以带动血液循环。只是,跑步给膝关节的损害是步行的4倍,加重膝关节劳损的机会。太极的动作及速度均匀,又有舒展大方及刚柔相济的优点,起码对关节的负担少得多。

再者,太极藉关节的活动带动肌肉,进而提升全身血液循环,相比其他运动主要藉刺激心脏来带动循环,给心脏的负荷较少,心脏病人也可以练。外国曾有研究指出,除了游泳外,太极就是另一种不会增加心脏负荷的运动。据上海同济大学1977至1978年的研究,没有患病的人练太极拳也得益。参加者练杨式太极拳1年,平均血压由134.1/84.5mmHg,下降至124.9/79.8mmHg。

虚实步法 交替作用

太极的动作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指的是双腿的动作。呈“实步”(或称阳步)时,重心在前;“虚步”(或称阴步)时,重心在后。中医观点里,说人有3个“心脏”,除了天生的1个外,其中一个就是大腿肌。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虚步实步不断交换,重心不断交替,无形中起像心脏泵血的作用,有助全身血液循环。而且动作一定要慢,才有此效果。

那要慢至怎样的程度?傅清泉称,大概是社交舞“慢四”的速度,差不多等于人呼吸的节奏。

放松肩肘 放下压力

太极的慢,亦对心理健康有益。太极拳其中一个要点,是“沉肩坠肘”,意即肩膊及手肘要放松,不要夹紧肩膊,也不要翘起手肘。要做到“沉肩坠肘”,心理上不能太紧张,心胸要广阔。“这个说易做难。”他说,想把太极练得好,还须先调整心态;亦有人反过来,藉太极缓慢的速度去影响心态,令自己集中精神,学习放下压力。

太极的图案,讲求的是阴阳平衡。急促的步伐,正需要太极的慢与柔去调和。

(责任编辑:陈韶鹏 实习编辑:李紫嫣)

相关推荐

太极拳动一动,身心都放松


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轻微的运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每天打太极拳30分钟,一个月后即可明显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减少抑郁感,从而增强体质。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对健康长寿更有利,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一般来说,超强运动无益于身体健康。生理学家曾进行了两项研究,一是比较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是测定连续运动和间断运动时,血压与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强度和间断运动,均能对健康产生良好影响。因此,专家们提示,每天进行低强度运动,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轻微的运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每天打太极拳30分钟,一个月后即可明显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这种脂蛋白能消除沉积在动脉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有利于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所以,超强运动对身体健康是无益的。

老人更要“慢运动”


安全性是老人运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运动医学教研室教授陆一帆推荐,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休闲活动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散步、慢跑等,更适合老年人,陆一帆说,“我们姑且称这些项目为‘慢运动’。”

慢运动包括某些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健身操等;有一定强度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拖地等;以及运动量很小,但有益身心的体育娱乐项目,如钓鱼、下棋等。

这类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安全性高。老人的身体素质本就比不了年轻人,若参加剧烈的运动,极易造成身体损伤:强度太大,心肺受不了;对抗性太强,关节、肌肉撑不住。而慢运动的直接对抗性小,受伤几率低,强度不大,更适合老人的身体状态。

慢运动的第二个优势是容易坚持。一般来说,剧烈运动一次后,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恢复;慢运动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不仅如此,很多慢运动都融入了生活,早上的晨练,晚间的散步,平时的遛狗、买菜、做饭、拖地……当所有这些都成为生活习惯,长期坚持就不成问题了。

慢运动还有益于心理调节。锻炼健身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身体健康,还应兼顾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诸如下棋、钓鱼等休闲活动,就是典型的兼顾身心健康的体育娱乐项目;瑜伽等舒缓的运动也能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除锻炼心肺、体格外,反应力、平衡性、柔韧性、控制力的练习也不能忽略,因此,老人应坚持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虽然慢运动适合老人,但不能以“慢运动”彻底代替其他运动。比如老人还应进行一些力量训练,老年女性做做哑铃操,老年男性练练拉力器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户外活动,一定要避开空气污染严重的时段和地段,否则就可能锻炼不成反受害。”陆一帆最后提醒。

慢生活慢运动 上班族的潮流健身


现代职场人士的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始终处于快节奏中,而这也正是造成身心压力的根源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国外已经流行起“慢生活”理念,并且衍生出“慢运动”。不是说快节奏的运动不好,只是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上班族来说,更应该享受慢运动带来的放松心情。

快节奏降低生活质量

身与心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而情绪活动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较大、作用最强的一部分。长期快节奏导致的疲劳看似不起眼,若不注意,轻则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心理学家指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

“每天那么忙,哪儿慢得下来啊!”似乎现实无法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但许多正处于事业旺盛期的欧美中年人正逐渐从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努力地让生活“慢”下来。德国的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而“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

“慢”下来更健康

所谓“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则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善生活、促进健康。一旦慢下来,带来的是压力的降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人在放松的时候,新陈代谢相对较慢,这就意味着身体生成的自由基也较少,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运动同样如此。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现:生命并不在于拼命运动,而是要放慢节奏。有时候我们片面地理解了运动的本质,将它等同于密集又高强度的训练。运动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更疲惫,而是更健康。适当的运动有利健康,能够延年益寿。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减压,反而对身体有害。

由形到心感受慢运动

休闲体育无疑是慢运动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项目。比如瑜珈,舒缓的节奏、流畅的动作,不仅能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有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这些都是适宜长期练习的慢运动。

(责任编辑:陈韶鹏 实习编辑:李紫嫣)

过量运动的症状及调整


适量的运动对健康是有很多好处,但如果运动过量,那么就会对身体健康不利,甚至对身体器官造成伤害。那么如何判断是否运动过度了呢?今天就让健身专家和大家分享一下。

运动过度后有几种反应是我们马上就能感觉到的,它们分别是头晕、呼吸困难、定向力障碍、精神恍惚、心脏跳动快和脱水。这几种症状是最为常规的表现。下面还有一些具体的危害表现形式。

荷尔蒙失衡:经过多项研究证明,运动过度会产生皮质醇含量超标,而过多的皮质醇水平可能会导致男性睾丸激素的减少和免疫系统的削弱,女性则是出现月经失调的情况。

免疫功能变弱:运动过度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是明显的,当每天的运动强度达到55%至75%的最大摄氧量,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小时以上,这样持续一周的时间后,免疫功能就可能出现絮乱的情况。

除了这些之外,如果你出现容易激动或抑郁、睡眠质量下降、精神萎靡、嗜睡并伴有体重下降、食欲降低和频繁的疾病时,那么也代表你运动过度了。

一旦发现以上症状运动者应该立即调整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注重训练结束后的蛋白质的补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按摩、桑拿浴和心理放松等,以加速疲劳消除,促进身体快速恢复。

(编辑:跑步机)

让“慢运动”走进生活


现代职场人士的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始终处于快节奏中,而这也正是造成身心压力的根源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国外已经流行起“慢生活”理念,并且衍生出“慢运动”。不是说快节奏的运动不好,只是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上班族来说,更应该享受慢运动带来的放松心情。

快节奏降低生活质量

身与心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而情绪活动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较大、作用最强的一部分。长期快节奏导致的疲劳看似不起眼,若不注意,轻则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心理学家指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

“每天那么忙,哪儿慢得下来啊!”似乎现实无法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但许多正处于事业旺盛期的欧美中年人正逐渐从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努力地让生活“慢”下来。德国的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而“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

“慢”下来更健康

所谓“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则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善生活、促进健康。一旦慢下来,带来的是压力的降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人在放松的时候,新陈代谢相对较慢,这就意味着身体生成的自由基也较少,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运动同样如此。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现:生命并不在于拼命运动,而是要放慢节奏。有时候我们片面地理解了运动的本质,将它等同于密集又高强度的训练。运动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更疲惫,而是更健康。适当的运动有利健康,能够延年益寿。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减压,反而对身体有害。

由形到心感受慢运动

休闲体育无疑是慢运动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项目。比如瑜珈,舒缓的节奏、流畅的动作,不仅能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有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这些都是适宜长期练习的慢运动。

秋季运动谨防“老慢支”


秋季气候转凉,易发慢性支气管炎。合理的运动有助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秋季又是养肺的时节,更需要注重呼吸系统的保健。

运动能缓解不良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居多,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是主要病因;气候寒冷、过敏因素也是发病的诱因;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则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其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还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疗法对肺功能的改善大有帮助,且适合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通过运动疗法,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改善新陈代谢,增进机体对体力活动的适应性。在控制炎症和痉挛的基础上,减轻呼吸道阻塞的程度,可以有效地改善肺通气量及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从而缓解气短、气促症状。同时,运动还能消除或减少引起支气管刺激的原因,促进气管内痰液的排出,减轻支气管炎症,增强心肺功能。

学会正确的呼吸方式

首先应纠正不合理的呼吸方式。肺气肿时横膈被压低且活动受限,胸廓亦处于相对的吸气状态,为了弥补呼吸量的不足,患者常在吸气时动用辅助呼吸肌,甚至错误地在吸气时收缩呼气肌──腹肌。结果是呼吸变得浅而快,特别费力,气体的交换又不充分,因而进一步加重了气短症状。

呼吸操锻炼能使患者学会放松紧张的呼吸肌,着重改善呼气过程和肺通气量。

腹式呼吸(也称横膈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是指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腹部肌肉的张力和腹腔内压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即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向外隆起,使膈肌下沉,扩大胸腔容积;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向内凹陷,使膈肌上抬,挤压肺脏,排出肺里空气。

缩嘴呼吸 用鼻吸气,空气经鼻腔的吸附、过滤、湿润、加温,可以减少对气管的刺激。将嘴唇收缩成吹笛状,使气体通过缩窄口形徐徐呼出,可以延缓支气管壁的闭塞。

全身性呼吸体操 在腹式呼吸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全身性的呼吸体操,即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按腹式呼吸的要点进行锻炼。

辅助疗法选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能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一般来说,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肺功能基本正常,在疾病的稳定期对运动的耐受性较好,对运动方式的选择自由度较大,包括游泳、球类运动等都可进行,主要以个人的主观症状来调节运动量。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存在某种程度的肺功能受损,对剧烈活动的耐受性较差。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锻炼方式,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保证运动后无明显的气喘发作,心率—般不超过(170—年龄)次/分钟。

体质较弱的患者推荐步行。步行是一项全身运动,两腿迈动能促进腹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双臂的摆动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肺功能。

太极堪称完美运动


受访专家: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授 刘 静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研室原副主任、日本国家武术队教练 李自力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乐伟

世界武术冠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师 刘晓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代金刚

太极拳,这项我国古老的传统运动,穿过数百年的岁月,在新的时代重焕光彩,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热爱健康的人所重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中心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推荐给大家;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运动专家卡里姆·可汗更是说,“太极是一项堪称完美的运动”。而在日本,更是有超过200万太极拳爱好者。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练习者,带你重新发现太极拳的养生奥秘。

太极渐成医学界新宠

早上七点半,58岁的张阿姨跟往常一样,来到北京市金台里附近的小河边上,和六七位同好练太极。这是她坚持了四五年的运动,只要天气好,便一早一晚,各练一小时。她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年脾气不像以前那么急了。刚练太极时,别人一个动作还在运气,弯都没转完,我早就练完了。家里什么活,我都恨不得一下全干完。”

太极让张阿姨“慢”了下来,也可能让77岁的孙师父的哮喘不那么严重了。孙师父说,以前,他一年要因哮喘进三四次医院,自七八年前开始练太极后,就没住过院了。“我不敢说这一定是太极的功劳,但身体的确在变好。指望太极治病不现实,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还是很好的。而且出来和大伙儿聊聊天,心情也更好。”

在我们周围,公园里、马路边,练太极的大有人在。近些年来,太极也漂洋过海,成了国内外民间,乃至医学界的新宠。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副主任医师张乐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世界上已有1.2亿人从事太极运动,这种古老的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武术健身项目,在全球得到了空前普及。

日本几乎是除中国外,全球太极最火热的地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研室原副主任、日本国家武术队教练李自力已在日本从事太极拳教学和中日太极拳交流工作18年之久。他对记者说:“有数据显示,日本有200万名太极拳爱好者,且不像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华人华侨为主,而是以日本当地人为主。”其中,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她们不仅将它当成健身运动,还形成重要的生活圈子,练拳的同时结交朋友,谈天说地。

令李自力印象深刻的是,每个练太极拳的日本人都学得特别认真。和国内不少人自行练习、缺指导不同,当地的太极拳组织都有太极拳老师教课,保证了练习的专业性、科学性。此外,日本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也制定了鼓励政策,让各大学聘请中国武术老师教太极。

太极让心身高度协调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集修身养性于一体,注重内外兼修的运动,它既是中华武术的精华,也被喻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据了解,太极拳产生于17世纪中叶,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的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目前已演化成陈氏、杨氏、吴氏等流派,形成24式、48式、102式等不同的动作,并衍生出太极剑、太极扇、太极刀等多种形式。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代金刚看来,太极确实有很好的强身健体之功。第一,让气血更畅通。练习时的肌肉收缩会加速血液运行,而相对缓慢、深长的呼吸也会加大肺活量,有利于气血运行;第二,太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思想,如“阴阳学说”、“经络理论”,传统运动强调的动静、松紧、屈伸等也体现在一招一式中。动作相对缓慢但有“内劲”,给人行云流水之感;第三,将形、气、神“三者合一”,练拳时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可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可以说,高度协调、心身相互作用是太极拳最特殊的地方。除了健身,太极可以让人收获内心的平静,减少焦虑。这对时刻处于“高压”状态的现代人来说,十分重要。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教授刘静告诉记者,目前,太极已成为国内外康复、替代医疗和补充医疗,乃至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世界武术冠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师刘晓蕾看来,太极的确是一项堪称完美的运动,它很少带来肌肉拉伤、骨折等急性运动损伤。除了能缓解疼痛、焦虑等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练太极对身体还有以下好处:

提高平衡力。刘晓蕾说,很少有运动像太极拳这样讲究左右、前后、开合等,是全身都在动的整体性锻炼,且需要呼吸控制、手眼配合等。研究发现,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能明显提高中老年人单腿站立及平衡控制能力。

延缓衰老。刘静主持的研究发现,通过对比,持续6个月太极拳运动前后,中老年人血液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如T细胞亚群、NKT细胞等)的变化,以及练拳者的认知、情绪等心理指标的变化发现,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所上升,免疫功能改善明显,能延缓衰老,幸福感也更强。

调控血压。“一项涵盖20多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太极拳能显著降低中老年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刘晓蕾告诉记者,因为练太极会优化心血管中枢调节机能,改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等,从而有助于降压。

改善神经功能。刘静此前的研究已表明,通过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姿势控制能力有所改善,这可能与练习调节了患者的本体感觉有关。

增加骨密度。刘静说,练拳时,对肢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关节支配力量有很高的要求,通过锻炼能对骨骼产生很好的刺激,帮助中老年人提升肌肉力量,增加柔韧性。

初学者要沉住气

近几年,我国在积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专家呼吁,国家一定要重视人才培养,多些专业人士教公众学太极,并加大推广力度。如果想学太极,首先应找到一位专业的太极拳老师,并在练习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不急功近利,边学边悟。这是李自力最深的经验体会。他说,练好太极一定要坚持。练习时,要集中精力,跟随老师的引导,去感受身体的变化,如“气沉丹田”;体会太极拳中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如同习武之人最讲究的“悟”字。

站姿别贪低,站得稳是关键。刘晓蕾说,练习时,站姿无需太低,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最关键。方法是:上体保持中正,自然下蹲,身体能蹲到什么程度就蹲到什么程度,随后将重心移到一条腿上,另一条腿迈向前、后等方向,能保持平衡,不会迈出去的腿收不回,就是最适合的高度。

膝盖最易受伤,一定要严防。张乐伟说,这多与练得不对有关。初学者除了应采取高架或中架站姿,减少膝盖承受的压力外,练习前的准备活动、练完后的拉伸放松一定要充分。

几种情况不宜练习。太极最讲究天人合一,大风、下雨等天气,不宜在户外练习,这非常伤肩膀、腿部。宿醉后人的敏感性会下降,第二天也不宜练习。建议每次练习60~90分钟,强度不宜太大,微微出汗即可。▲

慢运动正流行 让生活喘口气


现代职场人士的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始终处于快节奏中,而这也正是造成身心压力的根源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国外已经流行起“慢生活”理念,并且衍生出“慢运动”。不是说快节奏的运动不好,只是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上班族来说,更应该享受慢运动带来的放松心情。

快节奏降低生活质量

身与心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而情绪活动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较大、作用最强的一部分。长期快节奏导致的疲劳看似不起眼,若不注意,轻则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心理学家指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

“每天那么忙,哪儿慢得下来啊!”似乎现实无法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但许多正处于事业旺盛期的欧美中年人正逐渐从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努力地让生活“慢”下来。德国的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而“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

“慢”下来更健康

所谓“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则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善生活、促进健康。一旦慢下来,带来的是压力的降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人在放松的时候,新陈代谢相对较慢,这就意味着身体生成的自由基也较少,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运动同样如此。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现:生命并不在于拼命运动,而是要放慢节奏。有时候我们片面地理解了运动的本质,将它等同于密集又高强度的训练。运动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更疲惫,而是更健康。适当的运动有利健康,能够延年益寿。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减压,反而对身体有害。

由形到心感受慢运动

休闲体育无疑是慢运动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项目。比如瑜珈,舒缓的节奏、流畅的动作,不仅能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有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这些都是适宜长期练习的慢运动。

用慢运动应对快生活


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繁忙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职场人士身心疲惫,长此以往,心悸、失眠、贫血、头晕、焦虑等现象随之而来。

但是想做一个成功人士,要在大都市里立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难改变;而要以最佳的状态去面对工作,适当的运动又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每周抽不出充足的时间、没有就近的锻炼场所、约不上合适的好友共同去锻炼时,不如放慢脚步,用“慢运动”来应对快生活,调整身心平衡。

#hzh_bj { display: none; }

慢运动由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具体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适宜长期练习的休闲体育项目,比如瑜伽、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慢运动在欧美国家开展得相对早一些,现在宣称自己是“慢活族”的人口已达三分之一以上。

专家表示,“慢运动”与竞技体育有区别,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以低强度、持续性为特征。它是物质生活达到小康乃至富裕生活后的休闲理念,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更健康,而且包括更快乐。

推荐慢运动之五大理由

1.慢运动适合现代人偶尔运动

从周一至周五,很多职场人士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只有周末才能约上好友在运动场上一展雄姿,享受运动后大汗淋漓的快感。这种情况反而可能打破已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其后果比不运动更差,更易造成运动伤害。如果不能每周锻炼3~5次,那么选择慢运动就比较适宜。

2.慢运动容易坚持

慢运动的地点可在办公室、回家路上、家中及运动场所,时间上更为灵活,只要条件容许,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锻炼,所以选择慢运动健身更容易坚持。

日常家务劳动比如洗衣、做饭、拖地等可以说是居家慢运动,散步、遛狗、买菜、社区健身、舞蹈等是社区慢运动,旅游、打高尔夫球以及练气功、打太极拳等是户外慢运动,电脑前伸伸腰、踢踢腿、扭扭脖子等是办公室慢运动。

3.慢运动同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

慢运动比较缓和,可并不代表它运动强度小,例如慢跑同样牵动全身各个部位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锻炼心肺功能的目的,同时能消耗一定的体力,促使一部分储存的能量分解转化。普拉提看起来慢悠悠,但练习5分钟就能使身体发热、冒汗,所以慢运动同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

4.慢运动对抗少,受伤几率小

剧烈运动很容易对我们造成运动伤害,特别是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类运动,由于对抗性强,造成运动伤害的最多。很多运动发烧友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在运动中易造成手指、腕关节、腰、膝关节、踝关节、腰肌等部位受伤。加上多数人运动后不做放松练习,极易引起迟发性肌肉酸痛。剧烈运动一次后需要一个星期时间来恢复,这样让我们很难享受到运动的快感,而慢运动直接对抗少,受伤几率小,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更值得推广。

5.慢运动能有效调节心理状态

慢运动通常节奏较慢,比如普拉提、瑜伽,舒缓的动作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另外,这些运动对形体的塑造有较好的作用,还能减轻长期伏案者因姿势不良而引起的背部疼痛。

推荐几种流行的慢运动

1.慢跑

慢跑最容易,对场地要求较低,慢跑的时速也没有固定要求,每小时5~10公里都可以。还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地形,采用变速方式来增加跑步的趣味性。

2.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深长,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也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不要被太极那些复杂的拳路吓退,如果能真正掌握白鹤亮翅、单边、斜形等几个动作,同样能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的作用。

3.瑜伽

瑜伽被公认为是最安全、最富成效的健身方式之一。瑜伽是将身体和精神集于一体的伸展运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按摩体内器官。练习瑜伽还能达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让人学会呼吸,学会思考。

4.普拉提

普拉提是一种肌肉的深层练习,通过一些速度缓慢的动作,使人较长时间地控制肌肉,但是锻炼效果几乎可说是全方位的,它能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和活力,提高平衡性与协调力,减少关节的疼痛僵硬。

另外,健步走、打台球、钓鱼、慢骑自行车、健身舞、打高尔夫、泡温泉等等都是较好的慢运动方式。

一生钟爱运动,老得慢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骑自行车有助于延缓男性衰老速度、减缓更年期到来,并可提升其免疫系统功能。

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25名骑龄平均为26年的55~79岁的业余骑行爱好者,他们均能够在6个半小时内骑行100公里。结果发现,一生经常骑行的男性受试者,即使到79岁高龄,他们体内的睾酮水平也与中年男性相差无几,肌肉和体脂水平甚至和20多岁的男性近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可能还未到更年期。另外,一般说来能够产生免疫细胞的胸腺在20岁之后便会收缩,但在骑行爱好者身上却并非如此。骑自行车使他们的免疫系统更加强壮,不容易受到流感或肺炎的侵袭。

伯明翰大学炎症和衰老研究所所长珍妮特·罗德说:“有证据表明,终生保持规律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可行之道。”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人类和航空航天生理科学中心主任史蒂芬·哈利吉说:“研究参与者们一生中钟爱运动,因此他们没有遇到更年期问题,衰老的速度也很缓慢。”▲

上班族 来点“慢运动”吧


现代职场人士的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始终处于快节奏中,而这也正是造成身心压力的根源之一。

快节奏降低生活质量

身与心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而情绪活动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较大、作用最强的一部分。长期快节奏导致的疲劳看似不起眼,若不注意,轻则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心理学家指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

“每天那么忙,哪儿慢得下来啊!”似乎现实无法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但许多正处于事业旺盛期的欧美中年人正逐渐从紧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努力地让生活“慢”下来。德国的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而“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

“慢”下来更健康

所谓“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则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善生活、促进健康。一旦慢下来,带来的是压力的降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人在放松的时候,新陈代谢相对较慢,这就意味着身体生成的自由基也较少,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运动同样如此。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现:生命并不在于拼命运动,而是要放慢节奏。有时候我们片面地理解了运动的本质,将它等同于密集又高强度的训练。运动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更疲惫,而是更健康。适当的运动有利健康,能够延年益寿。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减压,反而对身体有害。

由形到心感受慢运动

休闲体育无疑是慢运动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项目。比如瑜珈,舒缓的节奏、流畅的动作,不仅能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有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这些都是适宜长期练习的慢运动。

>>>裸体运动好处多 减肥功效增3倍(图)

>>>谁应该对男人的大肚负责?

>>>全球令人喷血的五种裸体运动

>>>超级宅男到肌肉男的神奇进化(图)

>>>好身材 看看这绝美健身法

>>>白领男人如何迅速锻炼出大胸肌

调整坐姿 助你减肥


这种易于消除的肥胖,是指四肢精细、体重标准,唯独腰围大于臀围的那种脂肪专门集中于肚皮的人。

人们发现,这类胖人多见于常年坐着工作的“坐”家们——打字员、微机操作员、文秘职员、爬格子的作家等。他们长期伏案,聚精会神,习惯地塌着腰,久而久之,一个粗腰、凸腹、形似苹果的体形便被“隆重推出”。

据专家们观察,无论是站着、坐着、只要你姿势不正,用力不匀,使肌肉“苦乐”不均,就会导致身体局部的脂肪堆积。比如身体重心只放在一只腿上,时间长了成为习惯,这只腿就会变粗。

这些看来并不太多的脂肪,因为“肥”得太不是地方,就不能漠然置之。据研究,与其他部位的脂肪相比,腹部的脂肪细胞生性活跃,又“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自己距离心脏、肝脏近的优势,常轻而易举地进入血液循环,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只要发现腰围等于或大于臀围,尽管表面看来不那么胖,或者体重还没有“超标”,都应高法尽快把聚积在这里的脂肪躯赶出去,在能量代谢中能与消耗,减少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