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死前那一天,吃得比平常多

发布时间 : 2020-07-28
健身一天饮食 为什么健身后吃得比之前少了 健身多久休息一天

“人是一种会吃、会思考、会享乐的动物。人对吃的思考,需要考虑和自然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自己的关系。对饮食的思考,还涉及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以及决定过什么样的生活。”

英国著名哲学畅销书作家、《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朱利安·巴吉尼,将这些思考收录于《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一书中。该书中文版日前在国内出版。

少吃盐的忠告并非普遍真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一些卫生机构和健康专家坚持认为:人们应该减少黄油的摄入,黄油里的饱和脂肪,是包括心脏病在内许多疾病的主要成因,应该多吃植物为原料的人造黄油。

巴吉尼说,事实上,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造黄油是用室温下呈液体状的脂肪制成的,为了维持能在面包上抹开的适当的硬度,它们要接受一种名为氢化的工业处理,它改变了液态脂肪的化学结构,造出了反式脂肪。如果有什么东西比自然的饱和脂肪更不健康,非人造黄油莫属。今天,几乎所有的蔬菜制抹酱里,都不再含有反式脂肪。

降低盐的摄入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似乎达成了共识。表面上看,证据很清楚,盐会引起高血压,血压升高会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血压并非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唯一因素。而减少食盐摄入可能增加其他疾病风险。如减少一半盐的摄入,会增加醛固酮的分泌,提高胰岛素抗药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同样也会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因而,减少盐的摄入量,并不能整体上减少健康风险”。

巴吉尼说,对各类保持健康的饮食建议,我们要持怀疑态度。适度,别走极端,就算有些饮食真的不利于健康,往往也是在特别过量或彻底不足时,才会发生作用。人们不必毫无保留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自己可以核查一些饮食、医学资料和实例。

越不让吃,偷吃的诱惑越大

“意志力是一个人有能力去做他下决心要做的事,哪怕在他不想做的时候。然而许多减肥者缺乏这种能力,或者说很难把这种决心贯彻到底。”巴吉尼说,有人精心称量早餐的重量,但同时还是忍不住多吃了一两勺;决心晚餐按规定执行,但又觉得这一天这么辛苦,应该得到奖励,于是在规定外多喝了一杯酒。

更有甚者,上午才过了一半,却忍不住吃下一整块巧克力,因为愧疚,放弃午餐,结果到下午饿了,再次狂欢着吃了富含热量的零食。有人一次破戒,会自暴自弃,彻底丢掉束缚,报复性地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巴吉尼说,那些自认为有意志力的人们,有时在受食物诱惑的瞬间,拿自己的欲望无可奈何,事后又后悔不已。

巴吉尼说,他本人在减肥期间,饥饿感和能量不足严重影响到他的情绪,他变得没有耐心,脾气暴躁,工作讨论时态度强硬,排队时特别容易冒火。心理学家发现这是一种“自我损耗”的现象,意志力的供给是有限的,当我们把它用在一件事上,那么用在其他事情上的意志力就很少,甚至没有了。巴吉尼说他在下午非常乐于接受并同意自己的饥饿感,可是碰到晚饭推迟了,立刻会没耐心。

减肥让他意识到,除意志力外,他还在受自己无力控制的身体生物化学过程所摆布。心理学家还揭示,我们的坚持力、自控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糖水平。因而节食者会碰到一种人体本能带来的邪恶把戏:越是吃得少,越是难抵挡多吃的诱惑。

独自用餐可丰富内心世界

巴吉尼说,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强烈的暗示:有质量的用餐都是社交性质的,例如和家人共进晚餐,情侣的烛光晚餐,有派对和舞会的晚宴等。而独自用餐,则意味着孤独、不合群、不开心。

“事实上,用餐时的独处,可以考验一个人内在的德行,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给我们带来益处。”

巴吉尼说,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意味着你能够把自己的体验,从知性、审美或情感的角度,加工到自己的思想里。如果没有这样的内涵,经验就只是走马观花,生活也变得肤浅。

外部刺激可以逗乐、取悦、振奋或安抚缺乏内心生活的人,可一旦把激起反应的东西拿走,这些人什么也留不下。拥有内涵的人能通过思考、无声的自省扩展并深化这些体验,或以之作为创造性活动的灵感。

太多人认为独自做饭或就餐只是为了匆匆填饱肚子,而实际上,独自做饭、就餐的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享受。“你可以探寻、关注平凡体验的丰富性和价值”。

巴吉尼说,我们完全可以撇开社会对单独就餐的偏见。尽管它绝非完美,但它提供了一个培养丰富内涵的机会。有了这种内涵,我们跟他人共享餐桌时,就会变得更得体,也更有趣。

君子食无求饱

1803年10月7日,康德比平常吃得多。第二天早上,他出门散步时摔倒,失去知觉。据说因为他吃了被禁止的食物而感到兴奋,结果血压升高,导致中风。1804年2月11日,康德去世。他最后一句话是:“一切都好。”这并非他对自己的人生或作品的评价,而是针对他刚刚享用过的面包和葡萄酒。

巴吉尼说,站在西方人的立场,吃的美德背后的哲学灵感更多来自亚里士多德,但他对中国哲人的饮食哲学也有研究。他说,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生活得好的关键是美德。

美德跟食物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太多了。巴吉尼说,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它关乎孔子说的“礼”,也关乎亚里士多德说的“习惯”“性格”。围绕吃养成的习惯,有助于陶冶性情,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怎样吃,既反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你或许认为,这是说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对食物没什么兴趣才好。实际上孔子是在说,美德要求我们不做味觉欲望的奴隶。被自己胃口控制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德行的人用不着放弃享受美食,只是不依赖它。在恰当的时候享受美食,就算没有美食也心满意足。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原因,只要不是口腹之欲的奴隶,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地享受食物呢?

巴吉尼说,他是半个意大利人,在他们的文化里,吃往往体现了宴饮之欢的美德。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是谈话的最佳时刻。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体验,它把所有人都带到了同一层面上:不管是国王还是农夫,所有人都必须吃东西。

从中庸之道出发,可以推导出,在餐桌边保持沉默,和边吃边扯着嗓子大呼小叫,同样不够得体。

本文出自读加cj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