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锻炼的新模式-变换角度训练

发布时间 : 2019-11-08
健美健身项目 女子健身健美 健身锻炼的好处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半蹲、微蹲、箭步蹲、跨蹲、侧蹲等;握器械法,开握、普通握、锁握、助力带辅助握等;握距,宽握、中握、窄握等;握位,正握、反握、正反握、对握等。比如,同样的弯举动作,窄握弯举侧重锻炼肱二头肌长头,宽握弯举则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短头等等。锻炼中要经常变换动作的角度,以全面发展某一肌肉块与肌群,同时给予目标肌以新的刺激效应。

一般情况下,初级阶段强调多采用基本动作,以协调发展身体的各肌群及训练能力与水平,中级阶段除了仍需主要以基本动作构成训练内容外,孤立动作也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某些兼具基本与孤立两重特性的“变换角度”类动作必须占有相当比重,可以说变换角度训练是健美锻炼及体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在实践中,变换角度训练法多运用于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形成,但同一肌群或肌肉块各部位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或疏漏的苗头之时。注意,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锻炼动作有时就是变换角度训练法的具体反映。安排课程计划,变换角度训练的动作编排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时安排,另是异时安排。

训练建议:每课器械练习结束后,宜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提倡结伴训练,以利保护与帮助及激发训练热情。严格执行推荐的运动量、强度及频度标准,切忌盲目无节制地加量和过快地加速训练进度,严防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训练时间宜控制在90分钟以内。计划A、B相同,皆服从本建议。

执行本课程计划的方法链接:在本计划的训练操作中,除了孤立动作的适度采用外,孤立训练法的意义基本上在于要使选用动作的作用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目标肌群的目标区域,这需要有良好的动作意识和意念。顶峰收缩法同样是技术上的要求,即在目标肌克服阻力收缩至可能的最短时,再着力而有意识地收紧约1秒钟左右。在运用变换角度训练法阶段,绝不排斥将需要优先发展的部位与肌群安排在课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因此,优先训练法与本课方法可以相互贯彻。为了特殊的目的,或为了加深训练刺激、获得特别的训练效果,执行本计划时,完全可以采用节奏明显快于规定的快速训练法,以及在最后1-2次试举中采用助力次数法。并可对某一肌肉群或肌肉块的某一区域实施超组合或复合组训练法。等等。在任何训练计划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单纯方法的计划是不存在的,计划执行的水平或计划效益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得看各种方法的配合、搭配能否出彩,能否衍生出大于各个方法机械相加的系统效应来。只有勤于思考和科学规范的训练,才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今日热点:不了解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或自身存在某些错误观念,或照搬他人的锻炼方法,往往会走入误区,以致动摇了继续锻炼的信心……[进入健身频道]

出色男人 让肌肉显露出来 ! 大家都该尝试自虐健身法 9种最经济的魔鬼瘦身法 十种误区让你健身前功尽弃 50招!炼出穿牛仔裤最佳身材 不花钱变魔鬼身材的7个秘决 克服阻碍健身的10条心理障碍 胸部训练6规则塑钢铁胸肌

相关阅读

变换角度的健美训练模式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半蹲、微蹲、箭步蹲、跨蹲、侧蹲等;握器械法,开握、普通握、锁握、助力带辅助握等;握距,宽握、中握、窄握等;握位,正握、反握、正反握、对握等。比如,同样的弯举动作,窄握弯举侧重锻炼肱二头肌长头,宽握弯举则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短头等等。锻炼中要经常变换动作的角度,以全面发展某一肌肉块与肌群,同时给予目标肌以新的刺激效应。

一般情况下,初级阶段强调多采用基本动作,以协调发展身体的各肌群及训练能力与水平,中级阶段除了仍需主要以基本动作构成训练内容外,孤立动作也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某些兼具基本与孤立两重特性的“变换角度”类动作必须占有相当比重,可以说变换角度训练是健美锻炼及体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在实践中,变换角度训练法多运用于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形成,但同一肌群或肌肉块各部位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或疏漏的苗头之时。注意,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锻炼动作有时就是变换角度训练法的具体反映。安排课程计划,变换角度训练的动作编排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时安排,另是异时安排。具体操作方式见表1、表2。

训练建议:每课器械练习结束后,宜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提倡结伴训练,以利保护与帮助及激发训练热情。严格执行推荐的运动量、强度及频度标准,切忌盲目无节制地加量和过快地加速训练进度,严防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训练时间宜控制在90分钟以内。计划A、B相同,皆服从本建议。

执行本课程计划的方法链接:在本计划的训练操作中,除了孤立动作的适度采用外,孤立训练法的意义基本上在于要使选用动作的作用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目标肌群的目标区域,这需要有良好的动作意识和意念。顶峰收缩法同样是技术上的要求,即在目标肌克服阻力收缩至可能的最短时,再着力而有意识地收紧约1秒钟左右。在运用变换角度训练法阶段,绝不排斥将需要优先发展的部位与肌群安排在课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因此,优先训练法与本课方法可以相互贯彻。为了特殊的目的,或为了加深训练刺激、获得特别的训练效果,执行本计划时,完全可以采用节奏明显快于规定的快速训练法,以及在最后1-2次试举中采用助力次数法。并可对某一肌肉群或肌肉块的某一区域实施超组合或复合组训练法。等等。在任何训练计划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单纯方法的计划是不存在的,计划执行的水平或计划效益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得看各种方法的配合、搭配能否出彩,能否衍生出大于各个方法机械相加的系统效应来。只有勤于思考和科学规范的训练,才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今日热点:不了解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或自身存在某些错误观念,或照搬他人的锻炼方法,往往会走入误区,以致动摇了继续锻炼的信心……[进入健身频道]

出色男人 让肌肉显露出来 ! 大家都该尝试自虐健身法 9种最经济的魔鬼瘦身法 十种误区让你健身前功尽弃 50招!炼出穿牛仔裤最佳身材 不花钱变魔鬼身材的7个秘决 克服阻碍健身的10条心理障碍 胸部训练6规则塑钢铁胸肌

变换角度训练基本模式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半蹲、微蹲、箭步蹲、跨蹲、侧蹲等;握器械法,开握、普通握、锁握、助力带辅助握等;握距,宽握、中握、窄握等;握位,正握、反握、正反握、对握等。比如,同样的弯举动作,窄握弯举侧重锻炼肱二头肌长头,宽握弯举则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短头等等。锻炼中要经常变换动作的角度,以全面发展某一肌肉块与肌群,同时给予目标肌以新的刺激效应。

一般情况下,初级阶段强调多采用基本动作,以协调发展身体的各肌群及训练能力与水平,中级阶段除了仍需主要以基本动作构成训练内容外,孤立动作也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某些兼具基本与孤立两重特性的“变换角度”类动作必须占有相当比重,可以说变换角度训练是健美锻炼及体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在实践中,变换角度训练法多运用于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形成,但同一肌群或肌肉块各部位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或疏漏的苗头之时。注意,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锻炼动作有时就是变换角度训练法的具体反映。安排课程计划,变换角度训练的动作编排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时安排,另是异时安排。具体操作方式见表1、表2。

训练建议:每课器械练习结束后,宜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提倡结伴训练,以利保护与帮助及激发训练热情。严格执行推荐的运动量、强度及频度标准,切忌盲目无节制地加量和过快地加速训练进度,严防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训练时间宜控制在90分钟以内。计划A、B相同,皆服从本建议。

执行本课程计划的方法链接:在本计划的训练操作中,除了孤立动作的适度采用外,孤立训练法的意义基本上在于要使选用动作的作用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目标肌群的目标区域,这需要有良好的动作意识和意念。顶峰收缩法同样是技术上的要求,即在目标肌克服阻力收缩至可能的最短时,再着力而有意识地收紧约1秒钟左右。在运用变换角度训练法阶段,绝不排斥将需要优先发展的部位与肌群安排在课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因此,优先训练法与本课方法可以相互贯彻。为了特殊的目的,或为了加深训练刺激、获得特别的训练效果,执行本计划时,完全可以采用节奏明显快于规定的快速训练法,以及在最后1-2次试举中采用助力次数法。并可对某一肌肉群或肌肉块的某一区域实施超组合或复合组训练法。等等。在任何训练计划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单纯方法的计划是不存在的,计划执行的水平或计划效益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得看各种方法的配合、搭配能否出彩,能否衍生出大于各个方法机械相加的系统效应来。只有勤于思考和科学规范的训练,才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今日热点:不了解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或自身存在某些错误观念,或照搬他人的锻炼方法,往往会走入误区,以致动摇了继续锻炼的信心……[进入健身频道]

出色男人 让肌肉显露出来 ! 大家都该尝试自虐健身法 9种最经济的魔鬼瘦身法 十种误区让你健身前功尽弃 50招!炼出穿牛仔裤最佳身材 不花钱变魔鬼身材的7个秘决 克服阻碍健身的10条心理障碍 胸部训练6规则塑钢铁胸肌

变换角度训练 高效健身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半蹲、微蹲、箭步蹲、跨蹲、侧蹲等;握器械法,开握、普通握、锁握、助力带辅助握等;握距,宽握、中握、窄握等;握位,正握、反握、正反握、对握等。比如,同样的弯举动作,窄握弯举侧重锻炼肱二头肌长头,宽握弯举则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短头等等。锻炼中要经常变换动作的角度,以全面发展某一肌肉块与肌群,同时给予目标肌以新的刺激效应。

一般情况下,初级阶段强调多采用基本动作,以协调发展身体的各肌群及训练能力与水平,中级阶段除了仍需主要以基本动作构成训练内容外,孤立动作也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某些兼具基本与孤立两重特性的“变换角度”类动作必须占有相当比重,可以说变换角度训练是健美锻炼及体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在实践中,变换角度训练法多运用于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形成,但同一肌群或肌肉块各部位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或疏漏的苗头之时。注意,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锻炼动作有时就是变换角度训练法的具体反映。安排课程计划,变换角度训练的动作编排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时安排,另是异时安排。

训练建议:每课器械练习结束后,宜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提倡结伴训练,以利保护与帮助及激发训练热情。严格执行推荐的运动量、强度及频度标准,切忌盲目无节制地加量和过快地加速训练进度,严防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训练时间宜控制在90分钟以内。计划a、b相同,皆服从本建议。

执行本课程计划的方法链接:在本计划的训练操作中,除了孤立动作的适度采用外,孤立训练法的意义基本上在于要使选用动作的作用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目标肌群的目标区域,这需要有良好的动作意识和意念。顶峰收缩法同样是技术上的要求,即在目标肌克服阻力收缩至可能的最短时,再着力而有意识地收紧约1秒钟左右。在运用变换角度训练法阶段,绝不排斥将需要优先发展的部位与肌群安排在课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因此,优先训练法与本课方法可以相互贯彻。为了特殊的目的,或为了加深训练刺激、获得特别的训练效果,执行本计划时,完全可以采用节奏明显快于规定的快速训练法,以及在最后1-2次试举中采用助力次数法。并可对某一肌肉群或肌肉块的某一区域实施超组合或复合组训练法。等等。在任何训练计划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单纯方法的计划是不存在的,计划执行的水平或计划效益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得看各种方法的配合、搭配能否出彩,能否衍生出大于各个方法机械相加的系统效应来。只有勤于思考和科学规范的训练,才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今日热点:不了解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或自身存在某些错误观念,或照搬他人的锻炼方法,往往会走入误区,以致动摇了继续锻炼的信心……[进入健身频道]

出色男人 让肌肉显露出来 ! 大家都该尝试自虐健身法 9种最经济的魔鬼瘦身法 十种误区让你健身前功尽弃 50招!炼出穿牛仔裤最佳身材 不花钱变魔鬼身材的7个秘决 克服阻碍健身的10条心理障碍 胸部训练6规则塑钢铁胸肌

变换角度训练,助你高效健身


变换角度训练是一种利用动作技术的细节变化来达成全面锻炼目标肌,使之按理想要求发展的练习方法。“变换角度”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练习时体位的变化来实现重量对目标肌群不同肌束或部位的作用与刺激;二是利用改变动作重量对目标肌作用力点的位置来达到有重点地刺激目标肌不同位置肌束或局部的目的。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

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

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

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

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半蹲、微蹲、箭步蹲、跨蹲、侧蹲等;握器械法,开握、普通握、锁握、助力带辅助握等;握距,宽握、中握、窄握等;握位,正握、反握、正反握、对握等。

比如,同样的弯举动作,窄握弯举侧重锻炼肱二头肌长头,宽握弯举则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短头等等。锻炼中要经常变换动作的角度,以全面发展某一肌肉块与肌群,同时给予目标肌以新的刺激效应。

一般情况下,初级阶段强调多采用基本动作,以协调发展身体的各肌群及训练能力与水平,中级阶段除了仍需主要以基本动作构成训练内容外,孤立动作也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某些兼具基本与孤立两重特性的“变换角度”类动作必须占有相当比重,可以说变换角度训练是健美锻炼及体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

在实践中,变换角度训练法多运用于身体的基础能力已经形成,但同一肌群或肌肉块各部位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或疏漏的苗头之时。注意,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锻炼动作有时就是变换角度训练法的具体反映。安排课程计划,变换角度训练的动作编排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时安排,另是异时安排。具体操作方式见表1、表2。

训练建议:每课器械练习结束后,宜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提倡结伴训练,以利保护与帮助及激发训练热情。严格执行推荐的运动量、强度及频度标准,切忌盲目无节制地加量和过快地加速训练进度,严防过度训练及运动伤害。训练时间宜控制在90分钟以内。计划a、b相同,皆服从本建议。

执行本课程计划的方法链接:在本计划的训练操作中,除了孤立动作的适度采用外,孤立训练法的意义基本上在于要使选用动作的作用力最大程度地集中在目标肌群的目标区域,这需要有良好的动作意识和意念。顶峰收缩法同样是技术上的要求,即在目标肌克服阻力收缩至可能的最短时,再着力而有意识地收紧约1秒钟左右。在运用变换角度训练法阶段,绝不排斥将需要优先发展的部位与肌群安排在课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因此,优先训练法与本课方法可以相互贯彻。

为了特殊的目的,或为了加深训练刺激、获得特别的训练效果,执行本计划时,完全可以采用节奏明显快于规定的快速训练法,以及在最后1-2次试举中采用助力次数法。并可对某一肌肉群或肌肉块的某一区域实施超组合或复合组训练法。等等。在任何训练计划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方法、手段,单纯方法的计划是不存在的,计划执行的水平或计划效益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得看各种方法的配合、搭配能否出彩,能否衍生出大于各个方法机械相加的系统效应来。只有勤于思考和科学规范的训练,才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实习编辑:陈兴娣)

训练基础模式,可以换个角度


肌肉发达程度和脂肪积累程度是构成体型的主要基础。就肌肉系统而言,各部位肌群及各肌群内部肌束、肌肉局部的协调、平衡、符合美学标准的发展为健美运动最根本的追求。在竞技上,肌肉系统各肌群间及各肌群内部,肌肉细部间的和谐、跌宕有致更是制胜的关键。

因此,在健美训练中动作技术的类别与具体做法十分丰富、细致,而且非常重要。健美练习按动作结构与肌肉参与情况一般分为基本动作与孤立动作两类,但在技术规定上多要求最大限度地将练习重量或作用力集中在所练部位与肌肉局部上。这就是目标要明确、刺激要专注的肌肉锻炼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孤立训练”和“孤立动作”精神的放大和拓展。

对同一块肌肉来讲,变换角度训练法也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但在总体上变换角度训练法所要实现的是整个肌肉系统比例协调、形态理想的完美状态。

严格地说变换角度训练法是一个技术法则,效益是通过动作技术的适度改变来实现不同的锻炼效果。所谓适度,一是体现在性质相近练习的体位,即预备体姿的变化上,另一是体现在重力作用线的角度上。

由体位变化和作用力线的变化而使目标肌上的刺激部位与角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换角度”训练。预备体姿涉及站、坐、卧等状态,其中“站立”包括直立、俯立、俯跪立、前倾Ⅹ度角站立:“坐”包括正坐、俯坐、斜坐、托臂坐等;“卧”包括水平仰卧、上斜仰卧、下斜仰卧、水平俯卧、上斜俯卧等。

譬如,同样是卧推,由于平卧推举、上斜卧推及下斜卧推所采用的预备体姿的差异,它们重点锻炼刺激的胸大肌部位就有了侧重:平卧推举锻炼胸大肌整体,并重点锻炼胸大肌中部的外侧翼、中间沟和下缘沟;上斜卧推重点是上胸部及与三角肌前束的衔接处;下斜卧推重点刺激的是胸大肌下部外侧翼及下缘沟。这三种体位的卧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营铸着理想的胸部。

同样,力作用线与作用角度的变化也创造着别样的刺激位置与局部,力线、力点的改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站距,大于肩宽的宽站距、等于肩宽的中站距、小于或等于髋关节宽度的窄站距等;站位,平行站位、外展站位、内扣站位等:蹲位,全蹲。

力量训练的最佳模式


当涉及到修改训练计划时,对于增长力量和肌肉块存在三种关键的可变因素:每个身体部位练习的组数、每组完成的次数和训练的频繁程度。假如咨询职业健美运动员关于他们使用的组数、次数和训练频率,他们的回答如此不同令人感到吃惊。这意味着不同的训练方案对于某些个体可以比其他个体更有效。

这个话题在许多健身馆,高校力量训练房和运动重量实验室引起很大的争论,许多健身科学期刊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全面概括这个问题,这些科研结论主要有两种缺陷:一种是采用很小的样本(10~20个)的结果去推想和描述大多数健身者;另一种是把初练者作为研究对象,但要知道初练者对训练的反应与有经验的健身者相比存在许多的不同。

最近,科学家公布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非常有说服力的答案。他们从140位力量举运动员中采集到许多数据,包括新手和训练一年以上运动员力量增长的最佳次数。组数和最佳训练频率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和逻辑分析,最终得出初练者和高级健身者的最佳力量训练模式。

力量训练最佳模式简表

该表显示了初练者和高级训练者最佳可变因素在最大化力量增长中的重要性。

这个研究推断初练者在训练中应使用高次数和轻重量的计划,对训练少于一年的力量举练习者应使用12~15次/组的重量。初练者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取得力量的增长,高次数和轻重量训练能培养神经系统更快更有效地把运动信号传递给肌肉,使肌纤维在训练期间被充分地调动。

初练者训练计划

每个练习前做一组20次/组的热身。每周训练3次。高级健身者应在训练中使用低次数和大重量获得最大化的力量增长训练超过一年应使用6~8次/组的重量,逐渐增加重量。要使肌肉适应重复训练,必须使用更大的重量。

科学家们发现:初练者为了获得最佳的力量效果,每个身体部分仅仅使用一个练习,总的练习组数是3~4组。

当每个身体部位仅用一个练习时,我们推荐一些基本的练习,如针对胸部做平卧推举或上斜推举针对肱三头肌做窄握推举或仰卧臂屈伟针对肱二头肌做哑铃弯举。考虑练习的运动量较小,可以采用整个身体训练一次完成或分成两次完成(例如:一天针对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胸肌和肱三头肌;接下来一天完成背部、肩部、肱二头肌和腓肠肌的训练)。

高级健身者总的组数要稍有增加,但仍应保持在较低的范围。研究发现,高级健身者为了更好地获得力量增长,每个身体部位仅需2~3个动作,共4~6组的训练。最好选择一个基础练习(塑造肌肉块)和一个辅助练习(塑造肌肉线条)。

针对胸部做平卧推举和上斜哑铃推举或哑铃飞鸟;针对肩部做杠铃或哑铃颈后推举结合直立划船或侧平举;针对背部做杠铃划船或下拉结合单臂哑铃划船或坐姿拉力器划船好的腿部训练必须包括深蹲或腿举,结合箭步蹲或腿举;对于肱三头肌的训练做窄握杠铃卧推或仰卧臂屈伸及下压;针对肱二头肌做站姿杠铃或哑铃弯举结合托臂弯举或上斜哑铃弯举。

最好每周安排两种训练计划,每种练2~3天。高级健身者在逐渐增负重后,当肌肉适应这种压力时,应增加练习组数。科学家们发现,每个身体部位完成7组与完成4~6组练习相比,力量的增长并不很明显。

对于训练频率,初练者应每周练3次。力量举强调初练者神经系统的锻炼,通过训练,神经系统可适应更快的频率。

高级健身者为了获得最佳力量增长,每个身体部位每周训练不应多于两次。与初练者不同,高级健身者的神经系统已适应训练,他们的力量增长主要来自肌纤维,使用大重量和更多的组数,他们比初练者有更多的肌纤维破损。因此,高级健身者在两次训练间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肌肉通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重新修补,使肌肉增长更快更有力量,

除上述最佳力量训练模式的研究阐述,还有几点需补充。

首先,研究的结论是建立在最大化力量增长上,尽管力量增长不是直接同肌肉增长联系在一起,但是一旦你变得更有力量,将促进更大肌肉块的增长。

其次,不要忽视训练形式的多样性。没有哪一种训练始终是最佳选择,结合实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整某些可变因素。

第三,你是一个个体,即使研究的结果对绝大多数人有效,也不意味一定对你起作用。请在6~8周内尝试此方案,如有效可在训练中频繁使用。如不是,请尝试其他训练方案。

高位下拉的五种变换训练方式。


高位下拉机是训练背部肌肉最重要的器械!在高位下拉这个动作中,背部的斜方肌、大圆肌、小圆肌、菱形肌,臂部肱二头肌,肱桡肌同时也会得到训练。如果你所在的健身房没有这样的器械或是别人正在使用,龙门架也可以用来做高位下拉,但需调整滑轮高度,和换一个手柄。

高位下拉这个动作的最大的特点是:安全、高效、适用性强;因为这个动作,无论是对背阔肌薄弱,做不了引体向上的初学者(重量5公斤起,可以循序渐进),还是比较瘦的朋友(可调至比体重稍重一些的负荷),甚至比较高阶的大神级健身者(角度多变,多方刺激,重量可调整),都非常合适。

高位下拉分颈前/宽握/窄握/正手/反手/,等多个姿势,那一种姿势对背阔肌刺激最大,训练效果最好呢?

宽握高位下拉

有何不同:掌心朝前握杆的宽握高位下拉动作可以更好地重点刺激上背部肌群,所以能更好地增加上背部的宽度。

具体做法:掌心朝前握住直杆手柄,握距超过肩宽。坐在高位下拉机的座板上,双膝位于压腿板下方。在动作的起始位置,双臂在头部上方充分伸直,躯干与地面垂直。在肘关节的引领下,用背部肌群收缩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触及上胸部。然后,保持对重量的完全控制,缓慢返回到起始位置。

宽握距对握高位下拉

有何不同:这种握杆方式使得高位下拉动作变得更接近于划船动作,因而可以同时增加背部肌群的宽度和厚度。

具体做法:把宽(宽度与肩膀同宽或者稍微更宽一些)的对握手柄连接在高位下拉机的拉索末端,双手分别握住手柄两端,掌心相对。坐在高位下拉机的座板上,双膝位于压腿板下方。在动作的起始位置,双臂在头部上方充分伸直,躯干与地面垂直。躯干稍稍向后倾斜,在肘关节的引领下,用背部肌群收缩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触及上胸部。然后,保持对重量的完全控制,缓慢返回到起始位置。

反握高位下拉

有何不同:与掌心朝前握杆不同,掌心朝后握杆做高位下拉可以重点刺激下背部肌群。很多人的下背部缺乏宽度和厚度,而反握高位下拉动作正好可以改善这些弱点。

具体做法:掌心朝后握住直杆手柄,握距小于肩宽。坐在高位下拉机的座板上,双膝位于压腿板下方。在动作的起始位置,双臂在头部上方充分伸直,躯干与地面垂直。躯干稍稍后倾,在肘关节的引领下,用背部肌群收缩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触及中下胸部。然后,保持对重量的完全控制,缓慢返回到起始位置。

直臂高位下拉

有何不同:这是一个比较少有的单关节活动的背部训练动作。由于做这个动作时肱二头肌无法参与用力,因而可以更好地孤立刺激背部肌群。和反握高位下拉动作一样,这个动作也能重点刺激下背部肌群。

具体做法:在高位下拉机的拉索末端连上直杆手柄,面朝拉索站立。掌心朝下握住手柄,握距与肩膀同宽。后退一步,使加重块不触底。在动作的起始位置,手臂伸直,手柄位于头部的高度。腰部稍稍前倾。保持手臂伸直,用背部肌群收缩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触及大腿。在动作的最低点暂停片刻,对背部肌群进行顶峰收缩。然后,保持对重量的完全控制,缓慢返回到起始位置。

窄握距对握高位下拉

有何不同:这个动作更接近于划船动作,可以重点增加下背部肌群的厚度。

具体做法:在高位下拉机的拉索末端连上一个V字形的对握手柄。掌心相对握住手柄。坐在高位下拉机的座板上,双膝位于压腿板下方。在动作的起始位置,双臂在头部上方充分伸直,躯干与地面垂直。在肘关节的引领下,用背部肌群收缩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触及下胸部。然后,保持对重量的完全控制,缓慢返回到起始位置。

高阶段健美锻炼的训练要点


爬坡过程的话,那么高级阶段就是在这基础之上更具健美意义的锻炼活动,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健美,而不仅仅是健身的性质才能真正突显出来。同时也意味着更具训练强度和负荷量,更加艰苦、更为严格、更要注重科学性,更需效率,更应注意训练安全,且更具规律的训练活动的开始。一言以蔽之:一切都将更专业

高级阶段训练要点:

(1)周训练频度:4—5次,间或6次,但不提倡没有完整的日间歇。尽量不要进行连续三天以上的锻炼安排,即至多持续进行两天或三天锻炼后就要安排休息日,如周一、周二,周三训练,周四必须休息。目的是在保证局部肌肉有72—100zl、时休息,恢复的基础上,还要保证肌体整体有至少一天的完全休息。

(2)恢复手段:恢复是及时消除疲劳,为高质量完成下次课或主课训练目标的前提之一.恢复手段一般包括;改变训练课与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调整负荷及其节奏,保证合理,严谨的生活.作息制度:补充营养物质,采用按摩、沐浴、电刺激、紫外线照射等医学生物学方法手段;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调适;等等。

(3)训练课适宜时间:每次90至100分钟,最好不超出100分钟。

(4)分化或分部方式:遵循每部位每周练2次的原则,采用周间双分化或三天分化的身体分部方式。

(5)负荷方式及细节:每课宜安排2~3个部位(不包括小肌肉群).每部位宜用3个动作进行锻炼。3个动作应针对每部位肌群或肌肉的局部进行,以保证整块肌肉或部位能受到全面锻炼。每个动作宜练4—5组,但每部位练的总组数宜在10—12组.最多不超过14组。每组动作的试举次数为8—12次.每个动作正式训练前都要进行1组轻重量朗热身活动,负荷一般为15RM/15。动作间,蛆间间隔一般宜控制在45—90秒之间。

(6)计划制定:多以个性计划为主,制定依据是“本能法则”。一般情况下,课时计划总的动作为10—12个。同时可将有氧运动纳入课程计划,或每周在3-4次训练课后安排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条件成熟者可提前将参赛计划纳入日程并进行特别准备。但本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提高训练和体格水平,以为高起点、高规格登上竞技舞台奠定基础。

(7)饮食原则:宜大量摄食复合碳水化合物,少食或禁食精糖食品,多饮水;从食物中,特别是由鱼、鸡、瘦肉和蛋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尽量限制脂肪的摄取量;限制或禁止酒精饮料。推荐食谱的主要营养比例为;蛋白质25—35%、糖55-65%、脂肪10%左右,重视维生素,矿物质的合理摄取。少食多餐.一般日餐5-6次,餐间间隔3小时左右,或视训练目的决定配餐性生质和比例。

(8)其他注意事项:合理安排膳食营养,适度补充运动补剂;养成写训练日记和及时分析训练中出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参赛技能;系统学习健美运动及相关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指导健身爱好者进行健美锻炼酌能力。

点击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健美训练,如何锻炼上臂?


前侧浅层肌包括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深层包括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旋前方肌;后侧浅层包括桡侧腕长伸胍、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深层包括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以及食指固有伸肌等。在健美锻炼实践中,一般将前臂肌群概括的分为屈腕肌群即前臂内侧和伸腕肌群即前臂外侧肌群两部分。锻炼前臂肌群的基本负荷为12~15RM/12~15。

腕弯举

腕弯举主要锻炼部位是前臂的屈腕或称屈指肌群。即前臂的掌侧面和内侧面。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内旋是该肌群的瑟本功能,其中,屈腕动作是涉及肌肉最多、刺激最集中、最易进行锻炼操作的动作。腕弯举是主动屈腕过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是健美项目特定的动作术语。

腕弯举的基本练习体位有坐姿、蹲姿与跪姿。采用的器械有杠铃,哑铃或前臂训练器等。掌心向上,双手放松地握持杠铃或哑铃,前臂贴在大腿或凳面上,腕部以下空出,顺着重力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放低器械伸腕,尔后,屈腕将器械向上弯起至可能达到的程度,并使前臂内侧的屈指肌群进入并保持“顶峰收缩”状态约O。5秒钟,然后,再以目标肌群控制住重量慢慢地伸腕放低器械。周而复始。将前臂内侧肌群伸展至可能的最长,再收缩为可能的最短即贯彻“全过程用力”是腕弯举练习的基本要求。

反握腕弯举

反握腕弯举也叫负重腕屈伸,其主要锻炼目标为前臂外侧伸指肌群。

坐、蹲或跪于凳上(前),双手掌心向下握持杠铃或哑铃,双前臂内侧贴于与地面平行的双大腿或凳面上。顺重力的方向向下屈腕。然后用力向上挺伸双手及器械,至可能的位置后即使前臂外侧肌群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再以前臂外侧伸指肌群控制器械缓慢地还原。动作的全过程必须保证前臂内侧始终紧贴在大腿或凳面上,杜绝出现“杠杆撬重”的动作。

杠铃背后腕弯举

背后腕弯举主要锻炼目标是前臂内侧屈指肌群。

直立,挺胸、收腹,稍屈膝、髋,双手身后掌心向后握持杠铃,直臂,调整好身体重心。稍屈或直垂手腕,稍向下滚杠铃。目标肌群用力屈腕弯举杠铃至可能的“顶峰收缩”的极限位置,停约0。5秒钟左右,有控制地还原动作。周而复始。动作全过程须始终保持目标肌的持续张紧状态,禁止摆动或借用惯性完成动作。背后腕弯举在技术结构和锻炼效果上接近“孤立动作”,其动作感觉较为强烈,在锻炼中,可按“孤立动作”性质将其编入课程计划中。

优先训练法基本模式


经过初级阶段的锻炼,在全面提高体力水平和训练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更了解了自身的薄弱环节和想重点突出的身体部位,比如健胸让平坦无奇的胸部发达,丰满起来;宽肩;改善窄溜的“美女肩”,打造壮美的宽肩;拓背;练出倒三角形的“虎背”;提臀;让下垂,松软的臀部紧缩圆翘起来;壮腿:粗壮大腿、塑造小腿,使身体的支柱美观、结实、有力;收腹;让软绵绵、颤巍巍的大腹平实地块形分明;粗臂使细小的胳膊粗壮起来等等。这些都是优先训练的理由,有人可能只需优先锻炼一个部位,有人可能有两、三个,甚至四、五个。但若需优先锻炼的部位太多,则说明体格发展的水平较低,解决的办法就不是优先锻炼哪个部位,而是要按部就班,按照初级阶段周间三分化或循环训练的方法去全面发展。

本文就健胸、拓背、壮腿、粗臂进行有机组合并做示例计划。计划符合初中阶段练习者的训练能力与实际水平,可为有相似要求的练习者训练能力与实际水平,可为有相似要求的练习者直接(或稍加修改)采用。计划仍以四天双分化为宜。

训练时间是宝贵的,除了特别需要拿出专门时间和精力进行重点锻炼的部位外,正常情况下的“优先”就是需要优先的“部位”在时间或训练次序安排上的优先,优先训练内容的课程计划在训练量和训练形式上与其他的课程计划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就是优先锻炼的部位在运动负荷上可稍有突破。优先部位的选择应强调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在一段时期内选择1——2个部位足矣,否则可能不得要领,失去“优先”优势。就是说采用“优先法”可以贯彻各个击破的原则,当正在“优先锻炼”的部位上去。

相关链接

动作优先:指在制定训练计划,编排动作次序时,根据目标肌肉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训练动作先后顺序的一种做法。譬如,针对胸大肌“先外侧翼,下缘坎,再由下而上至上胸部,由内而外至中间沟”的发展规律,在训练开始阶段采用稍宽握距的练法先发达胸大肌的外侧翼,待外侧翼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逐渐缩小握距,把训练重心向中间沟方向推进等等。通常,对一个部位强调先用基本动作再用孤立动作进行锻炼的要求,也是动作优先的反映。

技术规定:孤立法则,退让法则、助力次数法则以及快速法则等技术性则在优先训练计划中仍然十分强调,它们是保证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助力次数法和快速法需适时、适量运用。

负荷形式:初中级阶段的负荷刺激。因此,锥形加重法、肌肉混淆法、多组数法以及分化法皆应时时贯彻到此阶段的训练课程计划中,对照课程计划一与二,仔细剖析计划内容,你能领会其中的实践形式与精神贯彻吗?试试吧,这将会使你进步多多。

你可以试试编出肩、臀、腹部优先训练计划,相信你定能做到!

(实习编辑:龙伟权)

点击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胸肌锻炼技巧——多角度刺激!


胸肌训练技巧多角度刺激

变换角度

在训练中变化角度来刺激肌肉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特别是对于胸肌!

胸肌很大一块,分上中下三侧和内缘外缘,想要打造一个完美的胸型就必须全面刺激到位!

1.平板卧推对锻炼胸的中部非常有效,然而要想发展均衡的胸部也必须集中训练胸的上部和下部。

因此,你的下一次训练,应该在可调节的凳子上做上斜或下斜推举。

2.上斜推举重点锻炼上部胸肌。做上斜推举时,凳子的角度要相当低,因为抬起的越高,相对较弱的三角肌前头起的作用越大。如果在一组上斜推举后感到三角肌前头有燃烧感,那就表明它们在上部胸肌之前先达到疲劳了。在这种情况下,应降低凳子的角度,集中锻炼上部胸肌。

3.反过来,下斜推举对三角肌的依赖性很小,并且动作的幅度越小表明能够推举的负重越大。在做这两个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使身体恰好处于正确的位置,因此一个好的助手不仅可以帮你撤走杠铃插销还可以辅助你做完最后几次。

4.用哑铃刺激

胸部训练中杠铃总是排在前期,如果开始做杠铃推举接下来做哑铃推举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哑铃可提供一种不同的感觉,并且幅度范围要比杠铃大的多;可以进一步降低负重,然后以相对的弧形推举到顶部。由于平衡哑铃要比平衡杠铃难得多,因此需要重点注意平衡。用哑铃可以使身体两侧得到同等的刺激,有利于身体的协调发展。更完善的刺激到整个胸大肌!

用可以完成8~10次的负重做三组。若是能做起10次之多,那就是负重不够大;换句话说,若是不能独自做起8次,就说明负重过大。下组就要据此进行调节。

体能训练:改善心肺耐力的渐进模式!


体能训练:改善心肺耐力的渐进模式!

如何通过运动改善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Endurance)?

许多人误以为心肺功能的训练就是有氧训练,所以总是进行着中等强度超长时间的训练,但体能状况就迟迟无法前进,这是为什么呢?

来看看阶段式训练(StageTraining)。

提示,心肺耐力跟肌耐力(MuscleEndurance)是不一样的,不要搞混。

在美国NASM网站上介绍如何透过阶段式训练来改善心肺耐力,为了达到最大心肺的训练目的,我们需要来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训练。

文章提到,许多人以为心肺训练就是有氧训练,以中强度并且长时间的跑步或是自行车来达成目标,这个误解会延迟甚至让你无法达成所设定的体能目标。

在进行心肺训练最常见的目标有:

■改善表现(Improveperformance)

训练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延迟在竞赛中疲劳的出现,不管是篮球比赛、10公里的竞赛或是完成一场马拉赛。

■减少心理焦虑(Reducementalanxiety)

当疲劳来临时,注意力、自信心、等影响表现的因素就会开始丧失。

■体重管理(Weightmanagement)

适当的心肺训练有助于达到减重的目标及保持体重。

若目标是为了改善活力与肌耐力,超载(Overloading)是需要的,让身体迎接超出目前身体可以负荷的挑战,身体会进行调适来预备下一次的挑战。当然这个挑战是略超出目前所能接受的体能状况。这个超载虽会导致疲劳的产生,但只要给予适当的恢复,最后你的心肺能力将获得提升。

有了上面说的观点之后,心肺训练的方式就很容易了解,它不只是单单中强度.长时间的训而以。为了达到心肺训练的目的,有氧与无氧的能量系统一定都要进行训练,尤其是对于运动爱好者或是运动员,在进到无氧能量系统时,以发挥最大的表现,像是在足球比赛中进攻或是5公里竞赛最后的100尺冲刺。

■阶段式训练(StageTraining)

改善心肺适能的训练方式有许多,像是Fartlek、Tabata、循环训练及间歇训练。但不管采用何种训练方式,你都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并不是每个人刚开始都适合高强度的训练。确保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训练。而基于这个理由,介绍一个三阶段的训练模式。

■第一阶段

对于刚接触心肺运动的人来说,需要先发展基础的有氧能力,以避免过度的训练与衰竭。而使用最大心跳率(HRmax)的65%~75%对于健康的成人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强度。若以运动自觉强度(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来看,是在12到13级。

你应该慢慢的增加其连续有氧运动的时间,从30分钟至60分钟,若可以在一周进行2~3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可以准备尝试更高强度的心肺训练,像是间歇训练。这段期间要做的是渐进地努力增加连续有氧的运动时间(Duration)与强度。

■第二阶段

第二段阶段是针对已经有中低强度心肺适能程度的人所设计的,采用间歇训练(IntervalTraining),而训练的心跳率应该位在最大心跳率的65%~85%,或是运动自觉强度的14~16级。

这个阶段不同于高强度的无氧间歇训练,而是使用中强度来训练,而以低强度的休息做为恢复的目的。而中强度像是跑步,而非冲刺;而低强度像是轻微慢跑。

一般来说,间歇训练训练:休息的比例应该从1:3开始,也就是1分钟的强度训练,紧接着3分钟的休息恢复。一旦整体状况有进步时,比例可以调整为1:2,最后可以再改为1:1。此外,强度训练的时间可以渐进的增加。

■第三阶段

这阶段是针对已经中高强度心肺适能基础的人所设计的,使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HIIT),以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像是冲刺),搭配低强度的休息恢复(像是轻微慢跑)。训练的心跳率应该位在最大心跳率的65%~95%,或是运动自觉强度的17~19级。

很多研究已经清楚的证明HIIT对于生理的助益,因为HIIT的训练,疲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能状态,以讲究品质而非份量来迎接这个训练。而你需要已具备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基础,从前二个阶段转换到第三阶段所需的时间并没有一定,也许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

这是一个很棒的训练方式与观念,有的跑步的人会问到,我该进行间歇训练吗?该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吗?可以依照上面说的观念来试试看